5月25日,我院江照信老师于青岛校区振声苑进行了题为“‘秋菊打官司’与‘我不是潘金莲’:中国软法制度是如何形成的?”的学术讲座。
讲座开始前,江照信老师以聊天的方式与同学们亲切交流,通过结合自身的学术研究经历对同学们提出了殷切期待。讲座以苏力先生“法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与多元格局”一文中的一个命题开始,在得知许多同学都没有观看过影片《我不是潘金莲》后,江老师首先为大家播放了这部电影的开篇与结尾两部分,让同学们对影片的内容和主旨有了整体把握。接着,江照信老师从《秋菊打官司》和《我不是潘金莲》两部影视作品的共性开始谈起,指出两部影片都展现了非法律人如何看待法律,从而引发法律人对于如何给法律注入生命力的反思。江老师谈到,两部电影体现了社会和政府对法律的不同看法,在中国的改革进程中,单独个人从无知的“愚民”到有足够实力的“大写的人”;政府从认为法律在政策之下到努力向法治政府转型,体现了法律作为普适性价值与地方性知识之间的冲突。
在第二部分,江照信老师讲到有关法律的问题意识,列出四个问题来阐释法治和政府,提出服务型政府最终应当服务于乡土社会,而乡土社会又无法提供足够的法治资源,溢出法律中心主义之外,这就产生了现代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冲突。最后,江老师谈到,软法是一种本土资源,是乡土社会的软实力,软法的思路对政府转型有益,且也体现在全球化进程中对个人身份认同的放大,启示同学们:法律人可离开规范体系,从不同视角反思法律、政府和国家。
在提问环节,同学们都积极踊跃地就自己的疑惑与老师探讨,问题内容十分多样,从对于“本土资源”、“软法”等概念的理解到关于法律和道德关系的思考,将讲座推向了高潮。整场讲座气氛轻松愉快,同学们热情高涨,短暂的两小时很快结束,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幕。
(文/豪日娃)